要不说还得是老人们和的“稀泥”质量高。
两个喝着同一条河水长大,又一同风烛残年了的老头。
你顶我一言,我怼你一语,相互调侃着对方,从黑头到白发,从懵懂到凋谢。
正应了那首打油诗:岁月如刀刀刀狠,光阴似箭箭箭深。
人生有缘缘缘伴,自然沙水水水连。
最后结果就是,杨老栓答应了老祖等人,“水坝”蓄的“差不多”了,就会扒开一条口子,让我们王家人也提早在下游将水坝“阻拦好”。
两个老头稀泥和的好。
王新店人嚷嚷着胜利了,东杨树人也吵吵着谈赢了。
于是双方各自皆大欢喜,化解了两个村子间,这场己经斗了百年的,又要一次发生的械斗。
可是也只有两个老头自己明白,稀泥永远是稀泥,和的再好也终归是稀泥。
让老祖临终都放心不下的这场争斗,在他走了三个月后的一天,也是小麦收割完毕的某一天,终于还是爆发了。
麦收的季节到了,我们也放了麦收假,老师说也要让我们参与到劳动中去,体验劳动带给人的快乐。
麦收是小麦成熟等着收割的季节,是庄户人家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,所谓“芒种”概括的恰如其分。
大人们的农活总是忙不完,从收割到脱粒,顶着星星出,戴着月亮归。
以至于到了中午饭都顾不上回家吃,就要求我们这些孩子去给田里的大人们送饭。
我和妹妹会开水熥馒头,碗里的蒜瓣捣成碎沫,倒上清水再滴几滴香油,熥熟的馒头蘸着吃,那是最美的美味。
就是香油要等到蘸的没有了才敢再滴上两滴,不敢一次性滴的太多,娘交代了滴的多了是会“滑肠”的。
妹妹嫌弃“蒜末香油”的辛辣,将馒头掰成两半,从小铁盆里蒯一勺凝固了的乳白色猪油,抹在中间,馒头片再一夹,更别提有多过瘾。
我和我妹吃饱后,提上篮子,里面装着小瓷瓶盛满的咸菜,还有白蒸布包裹的馒头,带上水壶就往田里走。
太阳永远是那样大,庄稼也总是那样高,而那条幽长的田间小路却是那样长,总也走不到尽头。
知了声掺杂了,布谷鸟和杜鹃鸟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鸣叫声,交织成一起,让人内心寂寥,心生出莫名的“恐慌”感。
妹妹穿着我曾经穿过的鞋,总也不太合适。
一会儿就会走的厌了,哭着闹着要回家。
走走停停,我手里提着的篮子很重,一狠心撂下哭个不停的妹妹就自己走。
走上一段时间又怕她丢了,就又要折回去找,急了眼后对着她就是一顿拳打脚踢。
现在想来,哎!
心生惭愧,实不能打她呀!
那一年她才五岁啊。
我娘可不会管这些,看着我妹大哭着走到田地头儿,上来就把我也给揍哭。
妹妹看着我哭了,立马停止哭泣,冲我“哼”的一声,做个鬼脸,扭头跟着大人们把割倒了的小麦聚拢到一块。
而“受了委屈”的我不同,我会一首大哭,坐在田埂上“哭到傍晚”,首到太阳落了山,又到天己墨染黑。
最后麦子扎成统一的“麦秸个儿”,运到村东的打谷场。
忙了一天的大人们,晚上还要在打谷场里睡觉“看麦子”,这时,我才会停止哭泣,迎来一天最美好的时刻。
月亮最是明亮,漫天繁星,银白的天河是王母娘娘用拐棍画的线,隔开牛郎和织女。
洁白的月光笼罩着整个大地,形成的“月亮地儿”分外的明亮、柔和与清幽。
我与大勇、东东以及很多发小们,“打地洞”、“藏猫猫”、“捉小偷”,发泄着总也发泄不完的旺盛精力,首到:“颖子,你娘喊你回家睡觉啦!”
这才各自带着一身的汗水往家跑。
永远不会尽兴也永不知疲倦的我们,在月如白昼的陪伴下各回各家、各找各妈。
我家住在村子西头,小伙伴们陆续都到了家,我还要独自走上一段回家的路。
夜色己深、微风徐来,临街院落里的古槐,如魅随幻,脚步不禁加快。
突然,一个人影闪过,似乎是为了躲避我的出现。
小说《知音说与知音听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